图片
图片
1. “世路如今已惯,此心到处悠然。”
《西江月·问讯湖边春色》
南宋·张孝祥
问讯湖边春色,重来又是三年。东风吹我过湖船,杨柳丝丝拂面。
世路如今已惯,此心到处悠然。寒光亭下水如天,飞起沙鸥一片。
如今已看惯人世间的沉浮起落;这颗心无论走到哪里,都能从容自适。
当一个人不再被名利、成败所困,内心便能如湖水般澄明,无论身处何地,都能保持精神的独立与宁静。
2. 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”
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
宋·苏轼
三月七日,沙湖道中遇雨。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狈,余独不觉。已而遂晴,故作此词。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“萧瑟”既指自然风雨,也象征人生困境。苏轼历经乌台诗案、贬谪流离,却以“回首”的姿态主动审视苦难,不回避、不怨怼,坦然接纳命运。“归去”不仅是回家,更是回归本心。苏轼的“归”并非退隐,而是在任何处境中都能安顿自我。
回望来路,那些曾以为惊天动地的风雨,如今看来,不过是寻常天气。
3. “世事劳心非富贵,人间实事是欢娱。”
《老夫》
唐·白居易
七八年来游洛都,三分游伴二分无。
风前月下花园里,处处唯残个老夫。
世事劳心非富贵,人间实事是欢娱。
谁能逐我来闲坐,时共酣歌倾一壶。
富贵如浮云,今日聚明日散。而真正的欢娱却是扎根于生命本真的土壤,它不需要观众,不依赖排场,在独处时也能自得其乐。一个能在平凡事物中发现趣味的人,远比坐拥金山却愁眉不展者更为富有。
人间万事,说到底不过是觅得一方心安。那些令我们由衷微笑的瞬间,那些让时光变得柔软的片段,才是生命中最珍贵的实事。其余的,不过是过眼云烟,徒劳心神罢了。
4. “须信百年俱是梦,天地阔,且徜徉。”
《江城子·疏云过雨漏斜阳》
元·邵亨贞
疏云过雨漏斜阳。树阴凉。晚风香。野老柴门,深隐水云乡。林下草堂尘不到,亲枕簟,懒衣裳。
故人重见几星霜。鬓苍苍。视茫茫。把酒歔欷,唯有叹兴亡。须信百年俱是梦,天地阔,且徜徉。
百年光景,不过大梦一场。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悲欢,那些令人辗转反侧的得失,待到梦醒时分,竟如晨露般了无痕迹。我们执着的功名利禄,计较的爱恨情仇,在时光的长河里,终究会化作一缕轻烟。
既知人生短暂如朝露,何不放开怀抱?看那天高地阔,云卷云舒。不如卸下重负,漫随流水行云。在春日的花荫下小憩,在秋夜的明月前独酌,任清风拂面,凭落花满肩。
5. “过去事已过去了,未来不必预思量。”
《山居诗之一》
元·石屋清珙
过去事已过去了,未来不必预思量。
只今便道即今句,梅子熟时枙子香。
过去的种种,无论是喜是悲,是得是失,都已经如流水般逝去,再不可追。执着于回忆,不过是徒增烦恼;沉湎于遗憾,亦无法改变既定的轨迹。既成往事,便该让它随风而散,如云烟过眼,不留痕迹。
而未来的路,尚未行至,何必预先忧虑?世事无常,人心难测,纵使千般算计,万般筹谋,终究难逃命运的翻云覆雨。与其在未知的迷雾中惶惶不安,不如安住当下,随缘而行。
6. “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。”
《临江仙·送钱穆父》
宋·苏轼
一别都门三改火,天涯踏尽红尘。依然一笑作春温。无波真古井,有节是秋筠。
惆怅孤帆连夜发,送行淡月微云。尊前不用翠眉颦。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。
这世间,本就是一场漫长的漂泊。没有谁能够永远停留,我们每个人都是天地间的匆匆过客。
那些放不下的执念,解不开的心结,不过是因为太把自己当作此间的主人。可这红尘客栈里,哪有什么永远的主人?今日的欢聚,明朝的别离,都是寻常。
既然注定远行,不如走得从容些。看山时好好看山,涉水时专心涉水。遇见了,便珍惜;分别了,就释然。
我们都是行人,带着各自的故事,走向各自的远方。而这一路的风景与风霜,终将成为生命里最珍贵的回忆。
7. “世事浮云何足问,不如高卧且加餐。”
《酌酒与裴迪》
唐·王维
酌酒与君君自宽,人情翻覆似波澜。
白首相知犹按剑,朱门先达笑弹冠。
草色全经细雨湿,花枝欲动春风寒。
世事浮云何足问,不如高卧且加餐。
王维晚年隐居辋川,参禅悟道,诗中既有对世态炎凉的洞察,也有超然物外的洒脱。
世事如浮云过眼不值一提,不如高卧山林,多多进食,保重身体。
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,这首句诗提醒我们:若无法改变外界,至少守护身心健康。
8. “落花风雨更伤春,不如怜取眼前人。”
《浣溪沙·一向年光有限身》
北宋·晏殊
一向年光有限身,等闲离别易销魂,酒筵歌席莫辞频。
满目山河空念远,落花风雨更伤春,不如怜取眼前人。
风雨中凋零的落花,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,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伤春意象。诗人触景生情,感慨春光易老、人生短暂。
但词人并未沉溺于伤春怀远,而是笔锋一转,提出积极的应对之道——与其为不可挽回的过去或遥不可及的远方叹息,不如珍视当下陪伴在身边的人。
"一向年光有限身"(人生短暂),在有限的时间里,我们要抓住真实可触的幸福,而非虚耗于无谓的感伤。
9. “世界微尘里,吾宁爱与憎。”
《北青萝》
唐·李商隐
残阳西入崦,茅屋访孤僧。
落叶人何在,寒云路几层。
独敲初夜磬,闲倚一枝藤。
世界微尘里,吾宁爱与憎。
佛家讲"放下"并非"放弃",而是不执着。
在无垠的时空中,人类的存在转瞬即逝,悲喜得失皆不足道。"宁"意为"何必",是诗人对自我的诘问——既然一切皆渺小如尘,为何还要困于爱憎之情?
图片
插图:灯下制作
文字:灯下书整编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曼雅配资-配资实盘-线上股票开户-在线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