抚顺,位于辽宁省,是该省的第三大城市,素有“煤都”之称。这个名字来源于明朝朱元璋时期的“抚绥边疆,顺导夷民”,寓意安抚边疆,顺利引导当地民众。抚顺的历史非常悠久,拥有超过2000年的建城历史,文化底蕴深厚。
20世纪30年代,日本出于殖民统治的野心,派遣了大量的情报人员,以探险家和学者的身份,深入中国各地,搜集天文、地理和历史等方面的资料,并编纂成册,供日军使用。其中一本名为《亚东印画辑》的画册,收录了大量反映抚顺的照片,这些照片原为黑白图像,后来经过上色处理,每张照片都讲述着一段关于抚顺的故事。
其中一张照片拍摄的是1930年代的抚顺城门楼和城墙。抚顺的古城墙始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三年(1778年),历时六年,由两万民夫建造完成。城墙的基础是由条石铺成的,上面则是青砖砌成。由于岁月的侵蚀,城墙已经有些破损和斑驳。1950年,为了扩展市区道路并便利交通,古城墙被完全拆除,四周的护城河也被填平,抚顺的古城墙从此消失。
展开剩余83%1930年,从高尔山俯瞰抚顺城,古老的城墙仍然屹立,城内的建筑错落有致,布局井然有序。城外,数百亩的良田和几个村庄点缀其间。高尔山位于抚顺北部,当地人称之为北山。山不高,海拔只有150多米,山上满是槐树。从山顶俯瞰,整个抚顺市区尽收眼底。
另一张照片拍摄于抚顺的营盘地区,画面中是一位持枪军人站在货运公司大院门口,门墙上写着“货运”二字。大院内有一些遮风挡雨的大棚,门旁还挂着一副对联,内容为“开市大吉,万事亨通”。这显示出抚顺当时的商业氛围和繁忙的物流活动。
抚顺是中国东北最大的煤矿所在地,30年代的照片中可以看到矿区的铁轨如蛛网般交错。从1901年开始建设的煤矿,曾在1905年日俄战争后被日本占领,长达40年期间,日本大肆开采煤炭,掠夺了2亿多吨煤炭资源。这种掠夺行为不仅加速了煤炭资源的枯竭,也造成了环境的严重破坏。
浑河,位于抚顺,是这座城市的母亲河。它发源于清原县滚马岭,曾被称为小辽河。河水丰沛,滋润了两岸的抚顺人民。在30年代的照片中,一位老人带着两个小孙子坐在浑河边上,水流湍急,景象生动。
1930年代的暴雨使得抚顺市内积水严重,照片中一群孩子在水中嬉戏,家长在远处的窗户旁看着他们玩耍。这场暴雨虽然带来了孩童的快乐,但也导致了城市的内涝,给百姓生活带来不便,甚至影响了农作物的收成。
站在启运山上,远处可以看到清永陵。清永陵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(1598年),是清朝王朝的第一陵。陵内葬有努尔哈赤的祖先和父辈,是历史上极为重要的遗址。永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。
清永陵前的四座碑亭,采用了歇山式琉璃顶建筑,亭内的神功圣德碑上,用满、蒙、汉三种文字镌刻着文字。作为一种传统文化,清代皇陵周围通常会设有下马碑,提醒到访者在进入前下马步行。
在抚顺的一处露天集市上,小贩们摆出水果摊位,吸引了众多行人驻足挑选。水果摊旁的小女孩正犹豫着该买什么。与此同时,清源火车站的照片也展示了抚顺作为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,这个车站始建于1927年,已经具备了较大的货运吞吐能力。
照片中还有一处客栈的景象,类似今天的高速公路服务区。马车停在院内,车夫们休息、吃饭,马匹也在这里得到补给。
冬天的抚顺城,积雪覆盖,男子推着婴儿车遛弯,车上的孩子们被厚毛毯包裹着,显得非常温暖和可爱。
赫图阿拉老城曾是清朝的发源地,照片中拍摄的是一座破败的寺庙,房顶塌陷,里面堆放着一些塑像。赫图阿拉曾是努尔哈赤的都城,但随着历史的变迁,古城已成废墟。
抚顺郊外有一处砖窑厂,工人们正忙碌地搬运砖胚,制作传统砖块。这项辛苦的工作,给工人们带来了一定的收入和生计。
春节期间,抚顺城里热闹非凡。民间艺人们表演着划旱船,增添了节日的气氛。这种民间表演艺术,既富有观赏性,也充满了欢乐的氛围。
抚顺大伙房水库东北岸有一座为张作霖修建的陵墓。尽管他最终未葬在这里,但陵墓的建设仍然很宏大。石碑、石马等雕像堆放在陵园入口,体现出那时的宏伟规模。
随着时光流逝,抚顺已从曾经的城市变迁中发展为沈阳经济区的副中心,并被誉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。抚顺的未来充满希望,大家期待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,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发布于:天津市曼雅配资-配资实盘-线上股票开户-在线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