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末期,随着晋国公族的势力逐渐削弱,晋国的政治斗争也愈加接近尾声。此时,赵氏家族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,尤其在赵氏由盛转衰的过程中,赵鞅意识到家族的存亡已经不再遥远。为了强化赵氏的力量,赵鞅采取了一些强硬的措施,开启了晋国决赛圈的第一次淘汰。
赵氏作为一个起步较早的家族,其盛极一时的荣耀也注定了它的迅速衰退。如果没有赵衰当年的德政,赵氏或许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。尽管赵氏在韩厥的帮助下短暂恢复了一些地位,但与过去的辉煌相比,实力已经大不如前。晋国的富饶地区几乎被韩、范、中行几大家族所占据,而赵氏则被迫向北边,选择了一些相对贫瘠、人口稀少的地方。
意识到晋国的最终决战已经迫在眉睫,赵鞅决定为赵氏打造一个新的根据地。经过深思熟虑,他选择了北方的太原一带。于是,赵鞅派遣董安于按照大城的规格开始修建晋阳城,城墙加厚,城内设施完备。待城池完成后,赵鞅便让董安于负责管理这片新兴的赵氏领土。
尽管一切准备就绪,但由于该地区人口稀少,晋阳城的建设也只能算是半成品。为了填补空缺,赵鞅决定采取一项策略。众所周知,晋国人民对于财富的渴求是无穷无尽的,曾经他们贪图的是黄金珠宝,而现在,赵鞅准备让他们贪图的是人口。此时,齐、卫、郑三国已经联合起来组成了反晋联盟,而晋国的军队也正应战而出。齐国选择了撤退,郑国则决定收兵,唯独卫国坚持单打独斗,最后不得不选择投降。
展开剩余75%然而,晋国派出的使臣却公然侮辱了卫灵公,导致卫国反叛。赵鞅立即质问卫国为何反叛,卫灵公解释了原因后,赵鞅愤而杀死了当初派出的使臣,并重新与卫国达成协议。不过,赵鞅提出了一个条件:要求卫国交出五百户人口作为人质。卫国同意了,但提出这些人质不能被迁得太远。赵鞅便将这五百户人口暂时安置在赵氏的分支邯郸。
三年后,赵鞅认为时机已经成熟,决定将这五百户人口迁往晋阳。于是他指派邯郸午将人质送至晋阳。然而,邯郸午的家臣们并不赞同此举,认为此时正值齐国进犯,仓促搬迁可能会给敌人留下可乘之机。邯郸午请求赵鞅再宽限一段时间。赵鞅深知,邯郸午的舅舅是中行寅,认为他借此理由推脱,意在背叛赵氏,投向中行家族。于是赵鞅召邯郸午到晋阳,最终将其杀害,并宣布让邯郸氏重新推选家主。邯郸氏果然推举赵午之子赵稷为新的族长,随即发动叛乱,赵氏家族陷入内乱。
赵鞅得知邯郸氏叛乱的消息后,迅速派出军队攻打邯郸氏,力图速战速决,以免内乱蔓延。但事与愿违,赵鞅派出的军队中有中行家族的眼线,范氏和中行氏很快得到了消息。两家商议后决定联手讨伐赵氏,救援邯郸氏。
此时,赵鞅的家臣董安于察觉到范氏和中行氏的阴谋,急忙力劝赵鞅早作防备。赵鞅早前曾被虚伪的铸鼎法令所束缚,而晋国的法令规定,首先发动祸乱者将被判死刑。尽管如此,董安于依然决心不再等待,决定自行调动赵氏的军队,提前为可能的战斗做准备。赵鞅可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,但他选择装作不知情,否则赵氏很难保全。
果然,不久之后,范氏和中行氏便向赵氏发动了进攻。范氏和中行氏当时是晋国最强大的家族之一,两家联手发起进攻,赵氏被迫从国都撤离,逃至晋阳。赵鞅带领赵氏家族逃至晋阳后,范氏、邯郸氏和中行氏并没有停手,紧随其后包围了晋阳城。幸运的是,当初修建晋阳城时,赵鞅就已经按大城的规格进行了设计,所以即便敌军围攻,也无法轻易突破。
然而,在范氏与中行氏的围攻下,其他几家势力也开始摩拳擦掌。韩氏、智氏、魏氏等家族早已对范氏和中行氏有积怨,于是他们商议后决定联合起来,向晋定公请求动用法令驱逐这些作乱的家族。最终,三家联合发起对范氏和中行氏的进攻,然而由于两家实力强大,战局陷入了僵持。
不过,范氏和中行氏最终因过于狂妄而付出了代价。当他们收到消息后,没有集中力量攻打韩氏、智氏等家族,反而决定进攻晋定公。晋定公立即号召国人讨伐叛军,而韩魏智三家则守卫国都,范中两家此时不得不撤退。
通过这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博弈,最终赵鞅成功实现了对晋阳的控制,并将五百户人口迁入。随着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和财富被瓜分,晋国的内乱也终于落下帷幕。
从范氏和中行氏的悲剧中,我们可以看到盛极而衰的古老规律。作为晋国的两大顶级家族,他们过于自大、轻敌,最终成为了所有人反感的对象。正如历史所示,一个强大的家族如果仅仅依赖实力而忽视道德与仁义,最终必然会衰落。
至此,晋国决赛圈的第一轮筛选结束,范氏和中行氏这两大家族不幸出局,晋国的权力格局开始发生剧变。
发布于:天津市曼雅配资-配资实盘-线上股票开户-在线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