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在小区楼下的连锁水果店买西瓜,店员熟练地切开半颗麒麟瓜称重:“3.8 斤,58 块 2 毛,会员价 55。”
我以为算错了,追问一句:“这瓜要 15 块一斤?菜市场才卖 6 块啊!”
店员笑着解释:“我们的是 A 级果,甜度达标,还包售后。” 可回家一尝,和上周在路边摊买的没差多少。
打开手机,发现吐槽的人一大堆:“百果园的阳光玫瑰 13.9 元 / 斤,超市才卖 6.98 元”“盒马的哈密瓜比菜市场贵一倍,说是精选其实差不多”“随便买三种水果就过百,现在吃水果比吃肉还奢侈”。
连锁水果店的价格,早已不是 “略贵一点”,而是贵得离谱。但很少有人想过:这价格里,到底有多少是水果本身的价值?背后 4 条利益链剖开,你就明白钱被谁赚走了,涨价的逻辑又有多 “硬”。
源头:极端天气 + 全球抢货,产地价先涨三成展开剩余87%水果涨价的第一步,从产地就开始了。不是果农要价高,是老天爷和全球市场 “联手” 抬价。
(1)极端天气砸了 “饭碗”,产量跌了价格涨了
今年的天气有多反常?四川安岳的柠檬种植户最有发言权。去年 7 月到 9 月,安岳遭遇持续高温无雨,柠檬树大量落果,果实干瘪,优质果率直接砍半。到 2025 年 8 月,全国柠檬批发价涨到 14.55 元 / 公斤,比去年翻了近一倍。
不止柠檬,西瓜也没能幸免。河南、山东这些主产区夏天连续高温,西瓜减产;广东、广西播种期又遇暴雨,瓜田被淹,上市时间推迟。半个月内,甜王西瓜每斤涨了 0.3 元,麒麟瓜直接涨了 1.3 元,产地价先涨了三成,连锁水果店拿货成本自然高。
更要命的是,水果生长周期长。柠檬从开花到结果要数月,西瓜补种后也要等一个多月才能上市,短期根本补不上缺口。产地一缺货,收购商就开始抢货,价格越抬越高,最后全转嫁到消费者身上。
(2)全球都在抢,国产水果成了 “香饽饽”
国内减产就算了,国外的水果也来 “凑热闹”。土耳其、阿根廷这些柠檬主产国,因为花期天气不好也减产了,国际订单全转向中国,进一步推高了国内价格。
连锁水果店偏爱进口水果和高端国产果,比如阳光玫瑰、晴王葡萄,这些水果本来就依赖特定产区,一旦全球供应紧张,价格立马飙升。百果园的 A 级阳光玫瑰卖 13.9 元 / 斤,不是没道理 —— 拿货价就比普通阳光玫瑰贵 5 块多,还得保证运输中不损坏。
算笔产地账:果农卖一斤普通西瓜 2 元,收购商加价到 3 元,产地批发商再涨到 4 元。等连锁水果店拿到货,光源头成本就比地摊高了一倍,这还没算后续的费用。
流通:5 次加价 + 30% 损耗,每斤水果多掏 5 块钱从产地到门店,水果要经过 “五关斩六将”,每过一关,价格就涨一次,损耗还要消费者买单。
(1)层层分销 “雁过拔毛”,加价率超 30%
生鲜供应链有个怪现象:“两头分散,中间层多”。果农卖给经纪人,经纪人送到产地批发市场,再经销地批发市场、二级批发商,最后才到门店,至少要经历 5 次加价。
头豹研究院的数据显示,生鲜供应链整体平均加价率达 32%。比如一斤橙子,产地价 2 元,经纪人加 0.3 元,产地批发市场加 0.4 元,销地批发市场加 0.5 元,二级批发商加 0.3 元,到门店时拿货价就变成了 3.5 元,翻了近一倍。
连锁水果店虽然号称 “直采”,能减少中间环节,但自建加工配送中心、雇佣采购团队也要花钱。百果园把全链条损耗控制在 5% 左右,已经是行业顶尖水平,但多数连锁店损耗率仍在 15% 以上,这些钱都得摊进售价里。
(2)冷链和运输,烧钱如流水
水果娇贵,怕磕怕碰还怕坏,冷链运输是刚需。从产地到门店,全程要保持低温,一辆冷链货车的运费比普通货车贵 40%,还要支付冷库仓储费、保鲜包装费。
就拿海南的荔枝来说,运到北方连锁门店,冷链运费每斤要 1.2 元,保鲜冰袋、泡沫箱成本 0.3 元,再加上分拣时挑出的坏果损耗,每斤荔枝的流通成本至少 1.8 元。这些成本不会消失,只会变成售价上的 “隐形加价”。
有批发商算过一笔账:一斤水果的流通成本平均 2.5 元,比 5 年前涨了 60%。连锁水果店卖 10 元一斤的水果,光流通环节就占了近 3 块钱。
门店:房租人工涨不停,卖一斤水果赚 3 毛走进连锁水果店,明亮的灯光、整齐的包装、热情的店员,这些 “体面” 全是用钱堆出来的,最后都要消费者买单。
(1)房租是 “吞金兽”,占成本三成
连锁水果店最爱开在小区门口、商圈底商,这些位置人流量大,但房租贵得离谱。北京、上海的社区底商,一间 20 平米的门店,月租至少 1.5 万元,二线城市也要 8000 元以上。
百果园的加盟商算过账:总投资 30.7 万元,房租占了近一半,再加上水电、物业费,每月固定支出就要 1.2 万元。按日均卖 300 斤水果算,每斤水果要先赚 4 块钱才能覆盖房租成本。
更坑的是,有些品牌还会收 “特许权使用费”,从加盟商营业额里抽成。虽然百果园暂停了这项费用,但其他品牌仍在收取,进一步推高了门店的定价压力。
(2)人工成本涨得比水果快
以前一家水果店雇 1 个店员就行,现在不行了。要切果切、做果盒、搞直播、处理售后,至少要 3 个员工,月薪每人 4000 元起,每月人工成本 1.2 万元。
算下来,每斤水果要分摊 4 元房租 + 4 元人工,再加上 3 元拿货成本,总成本已经 11 元。门店要赚点钱,卖 15 元一斤都算便宜的。可即便如此,加盟商还是赚不到钱。重庆有个加盟商开了 3 家店,三年亏了 30 多万,最后倒闭两家。
定位:“高端滤镜” 加持,贵的不是水果是 “身份”除了硬成本,连锁水果店还在玩 “心理战”—— 用 “高端定位” 让你心甘情愿多花钱。
(1)贴个 “A 级标签”,价格翻倍
百果园的店员最爱说:“我们的水果都是 A 级的,经过检测的。” 可什么是 “A 级”?没有统一标准,全是品牌自己定的。
同样的阳光玫瑰,商超卖 6.98 元 / 斤,百果园贴个 “A 级” 标签就卖 13.9 元 / 斤,说是 “甜度达标”,但消费者根本尝不出差别。更离谱的是,有些水果只是换了个精致包装,价格就涨了 50%,比如 15 元一个的哈密瓜,和商超 2.98 元 / 斤的没区别,只是切好装了盒。
这种 “品质溢价”,本质是利用消费者 “怕买到差水果” 的心理。品牌告诉你 “贵的就是好的”,久而久之,大家就默认 “连锁店里的水果更靠谱”,愿意为这个标签买单。
(2)用 “服务” 绑架消费,羊毛出在羊身上
免费试吃、坏果包赔、切果服务,这些看似贴心的服务,其实都藏在价格里。
切一盒哈密瓜,要收 2 元加工费;坏了半颗草莓,能换一整盒,但门店会把这部分损失算进其他水果的售价里。有门店老板透露,服务成本占售价的 15%,比如卖 10 元的水果,有 1.5 元是服务成本。
更精明的是,品牌通过这些服务锁定高消费群体。开在高端社区的门店,价格故意定得高,用价格把客群分等级,潜台词是 “买得起我们家水果,代表你身份高贵”。这种 “身份溢价”,比成本加价更离谱。
普通人怎么买水果不被坑?3 个实用技巧看清了涨价逻辑,不是要你戒掉水果,而是学会聪明花钱。分享 3 个身边人亲测有效的技巧:
(1)分渠道买:刚需选地摊,高端选连锁
日常吃的苹果、香蕉、西瓜,去菜市场或路边摊买,新鲜还便宜。这些水果耐储存,摊主没有房租压力,价格能比连锁店低 40%。
想尝鲜的阳光玫瑰、晴王葡萄,选连锁水果店,但等 “上新期” 过了再买。比如阳光玫瑰刚上市卖 15 元 / 斤,过半个月就会降到 8 元 / 斤,品质没差多少。
(2)盯准促销:会员日 + 临期果,省一半钱
连锁水果店每周都有会员日,部分水果打 5-7 折,比如百果园的 “每日特价果”,性价比很高。还有临期的果切、盒装水果,晚上 8 点后会半价,当天吃完全没问题。
(3)避开 “智商税”:不买包装,认 “产地直供”
别为精致包装买单,散装水果和盒装水果品质一样。优先选标着 “产地直供” 的水果,比如山东的苹果、陕西的猕猴桃,这些水果跳过中间环节,价格更实在。
贵的不是水果,是被套路的消费最后想说,连锁水果店的水果越来越贵,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。有极端天气的影响,有流通成本的上涨,也有品牌刻意的溢价。
但我们要明白:贵不代表好,便宜不代表差。那些被包装、服务、品牌标签加持的 “高价水果”,很多时候只是营销套路。
下次买水果前,不妨先问自己:我是在买水果,还是在买包装、服务和品牌?想清楚这一点,就不会再为 “离谱的价格” 买单。
毕竟,吃水果是为了健康,不是为了交 “智商税”。花最少的钱买到新鲜水果,才是真的会过日子。
发布于:江苏省曼雅配资-配资实盘-线上股票开户-在线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