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古以来,所有雄主的身边必定会有一群智勇双全的谋士,辅佐他们打下江山、平定四方。例如刘邦身边的张良、李世民手下的房玄龄等,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谋臣。而明太祖朱元璋,虽出身贫寒,一路披荆斩棘,最终建立了大明帝国,但他背后也少不了谋臣的鼎力相助。除了李善长、朱升、陶安等人外,最为人知的便是刘伯温,亦即刘基。那么,刘伯温究竟为何会投奔朱元璋呢?这一谜团的答案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,《明史》中对此也只做了简略的提及。不过,本世纪初,在南京的聚宝山挖掘出一块墓志铭,终于揭开了这段历史的真相。
这块墓志铭的主人名叫孙炎,他是朱元璋在创业初期的重要谋士之一,后来被叛军所杀。虽然他在历史上名声不大,但却在朱元璋的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尤其是他为朱元璋请来了刘伯温,这一举措的意义非凡。孙炎去世于1362年,而墓志铭的时间标注为洪武五年(1372年),也就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的十年。这块墓志铭的文字内容丰富,其中详细记录了孙炎帮助朱元璋邀请刘伯温的经过,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细节。
展开剩余74%首先,介绍一下孙炎的背景。孙炎字伯融,来自句容,他是元朝末年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诗人。孙炎并不愿意为元朝政府效力,于是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文人。他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,那就是博学多才,口才出众。根据《明史纪事本末》中的记载:当朱元璋从濠州起兵参与红巾军斗争时,六年后他占领了集庆(即南京的古称),并开始掌控一方。就在这一过程中,孙炎便加入了朱元璋的阵营。孙炎的加入,使得朱元璋在南京有了更多的文人帮助。而和孙炎一同加入的,还有另一位著名人物——杨宪。
朱元璋在南京稳固了自己的势力后,迅速向浙东扩展。在攻占金华后,朱元璋通过胡大海的推荐,开始关注到刘伯温的才华。刘伯温在当地名声显赫,朱元璋非常希望能够招募他加入自己的阵营。根据《明史·刘基传》的记载:当朱元璋攻占金华、定括苍之后,他听说了刘基与宋濂等人的大名,于是决定以重金聘请刘伯温。但刘伯温并未答应。事实上,刘伯温原本是元朝的旧臣,后来辞去官职并隐居。他并非贪图钱财,所以朱元璋的金钱并未打动他。而且,刘伯温对朱元璋的了解并不深,因此他并没有立刻答应。
此时,孙炎的作用愈发凸显出来。在《明史》中提到,孙炎不止一次地前往拜访刘伯温,并且亲自写信劝说他加入朱元璋的阵营。墓志铭中对此做了更详细的记录:朱元璋让孙炎第一次去请刘伯温,但刘伯温始终未答应。随后,朱元璋派孙炎再次去邀请,刘伯温赠送了孙炎一把宝剑。孙炎在收到宝剑后,表示这把剑应该献给天子,用来平定天下,而自己作为臣子,不能私藏宝剑。之后,孙炎将宝剑还给了刘伯温。这个举动让刘伯温对孙炎产生了深刻的印象,认为孙炎不仅正直而且有远见。孙炎随后又写了一封信,详细阐述了当时四方豪杰都在争夺权力,然而,朱元璋是唯一一个为了百姓、为天下苍生着想的真心救国之主。刘伯温看了之后,非常感动,终于决定出山。
于是,孙炎将刘伯温带到南京,交给了朱元璋。至此,刘伯温正式加入了朱元璋的团队,为他出谋划策,运筹帷幄。在后来的龙湾之战中,刘伯温帮助朱元璋以少胜多,成功击败了陈友谅,奠定了朱元璋在江东的立足之地。而在鄱阳湖水战、平定张士诚等一系列战役中,刘伯温展现了出类拔萃的智慧,成为朱元璋最为倚重的谋士,甚至被朱元璋称为“吾之子房”。
朱元璋和刘伯温的英雄搭档成为了后世流传的佳话,但鲜有人提及,在他们之间扮演“红娘”角色的孙炎——这个历史中的小人物。正是孙炎的坚持与聪明才智,让刘伯温最终投奔朱元璋,从而助力了大明的建立。孙炎的历史地位,虽然相较于刘伯温不为人知,但他在历史上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。
发布于:天津市曼雅配资-配资实盘-线上股票开户-在线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