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及中国科技发展,芯片领域往往成为大众关注焦点。过去几年,我国在芯片方面遭遇 “卡脖子” 困境,形势严峻。不过,经过不懈努力,半导体产业逐步取得进展,自主生产能力稳步提升,进口依赖程度显著降低。据相关数据显示,2024 年国内芯片产量已能满足大部分需求,供应链也愈发稳定。然而,在科技领域,有一个常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领域,其面临的挑战比芯片更为棘手,这便是科学仪器领域。
我国科学仪器领域起步晚、底子薄、发展缓慢,导致进口率居高不下,高达 90% 左右。在实验室中的高端设备,如质谱仪、光谱仪、色谱仪等,技术难度极大,主要依赖欧美日企业供应。每年我国在进口这些仪器上的花费超过三千亿元。以医疗机构为例,十万元以上的设备几乎全为国外产品,国产份额微乎其微。核磁波谱仪国内供应量仅占 0.99%,X 射线衍射仪占比 1.32%,进口依赖程度接近 99%。
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,国内相关企业多为小微型,规模小、基础薄弱,主要生产低端产品,与进口的高精尖产品相比,差距悬殊。用户在选择仪器时,基于稳定性和可靠性考虑,自然优先选择进口产品。长此以往,该领域便成为西方技术 “卡脖子” 的重灾区。
展开剩余83%科学仪器堪称科学家的 “眼睛”,对科研工作至关重要。我国科学仪器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 80 年代末,彼时实验室使用的设备较为简单,技术积累匮乏。进入 90 年代,进口量急剧增加。2000 年后,科研经费虽有所增长,但仪器研发依旧滞后。与芯片领域获得的大量资源相比,科学仪器行业投入相对较少,且技术壁垒极高,核心部件如传感器等仍需从国外订购。工业检测、环境监测、医疗诊断等众多领域,都离不开这些设备。2023 年,我国科学仪器进口规模达 169.8 亿美元,2024 年持续增长,市场规模预计达 8200 亿元,但进口占比高,贸易逆差巨大。
在政策层面,自 2010 年代起,我国开始重视科学仪器领域,但重视程度远不及芯片领域。企业尝试自主生产,部分低端产品如基本显微镜已逐步上市,但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。采购进口仪器时,采购员需浏览目录、填写订单,再等待海运到货,整个流程耗时漫长。一旦供应中断,后果不堪设想。
回顾历史,科学仪器行业与国家科技战略紧密相连。上世纪 90 年代,首批国产仪器上市,但可靠性欠佳,用户反馈问题较多。加入 WTO 后,进口变得更加便利,实验室设备得以快速更新,然而对进口的依赖也进一步加剧。尽管芯片领域的突破经验可供借鉴,但科学仪器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性,研发周期更长。
2025 年上半年,美国调整出口政策,将某些科学仪器列入限制名单,导致采购渠道收紧,成本大幅上升。关税调整后,进口仪器加征 34% 的关税,使得预算严重超支。从整体来看,科学仪器领域不容忽视,其重要性甚至超过芯片,因为它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研和工业水平。
一旦西方实施 “断供”,后果将极为严重。科学仪器虽不像芯片那样备受瞩目,但却是我国第三大进口产品,尤其是高端产品,技术难度高,被美欧日企业垄断。每年 3380 亿元的进口支出,是一笔庞大的数目。医疗机构设备多依赖进口,国产设备占比少。数据显示,分析仪器进口率达 90%,高端质谱、光谱、色谱仪的进口率在 83% - 75% 之间。在贸易战的大背景下,风险进一步加剧。2025 年 1 月,美国将某些仪器列入出口禁单,4 月我国加征关税,导致供应链中断。
这将致使科研项目停滞、医疗诊断延误、工业生产线闲置、环境监测中断,众多产业受到波及。生物实验室无法进行精确操作,物理实验被迫停顿,材料检测出现错误。诺贝尔物理学奖中,约四分之一的成果与仪器开发相关,我国的获奖者也多使用进口设备。对进口仪器的依赖还加剧了贸易逆差,2023 年我国进口科学仪器 169.8 亿美元,出口仅 42.7 亿美元。2024 年,从美国进口精密仪器达 120 亿美元。大型仪器整体进口率为 70%,分析仪器进口率更是高达 90%。在断供情况下,转向二手市场,不仅价格飙升,质量也难以保证。地缘政治因素也对科学仪器供应链产生影响,出口管制范围不断扩大,供应链变得极为脆弱,核心零部件一旦断供,维修将严重延误。
医疗系统面临巨大压力,诊断设备短缺。工业企业虽加强库存管理,但物流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。科研产出下降,创新受到严重阻碍。2025 年,外部环境发生变化,禁令生效前几周,ASML 取消向我国发货高端设备,对芯片行业产生重大影响,类似情况在科学仪器领域也可能发生。欧盟商务部文件指出,美国干涉中欧合作,对华为等企业的断供行为增加了风险。我国对稀土实施管控,导致西方部分工厂停产,但在科学仪器领域,我国却受到反向 “卡脖子”。全球半导体市场动荡,AI 领域供应商如三星、SK 海力士在中国的工厂受限,生产复杂度提高,成本大幅增加。
尽管面临诸多挑战,但我国已积极行动起来,加大研发投入。2025 年,北京发布《高端科学仪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(2025 - 2027)》,上海出台《促进科学仪器创新发展行动方案(2025 - 2027)》,目标是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。企业规模虽小,但基础逐步加强。聚光科技旗下谱育科技组建了完整的研发团队,推出质谱仪、光谱仪、色谱仪等产品,填补了国内空白。2025 年 5 月,谱育科技参加行业会议,展示相关设备,吸引了广泛关注。央视对其创新案例进行报道,调研组也前往参观。国产科学仪器市场份额从 2024 年的不足 5% 提升至 8%。谱育科技收入同比增长 20%,达到 14.5 亿元。2025 年 1 月,谱育科技发布业绩预告,实现盈利,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。其他企业也纷纷加入,国仪量子展示了顺磁共振波谱仪,雪迪龙布局碳监测领域。
2025 年 4 月,关税调整后,国产仪器需求增加,订单量上升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50 亿元,支持质谱仪等关键仪器的攻关,并要求采购比例中国产仪器占比达 50%。中关村征集验评课题,组织专家评审。2025 年 8 月,发布虚拟现实技术研发伦理指引,支持相关技术融合发展。企业间合作日益增多,联合实验室共享数据。市场积极响应,2025 年行业规模突破 1700 亿元,国产化率不断提升。通过克服路径依赖,完善生产工艺,首台套保险补偿试点工作降低了企业风险。2025 年 7 月,仪器仪表行业规模超过 1.2 万亿元,高端产品加速发展。聚光科技向高端转型,业绩出现拐点。2025 年 3 月的报告显示,科学仪器在相关领域占比达 40%。持续的努力使得我国对进口仪器的依赖逐渐减少。ACCSI2025 年会对行业进展进行了总结,反馈良好,国产仪器的可靠性显著提高。整合国产仪器资源,进一步提升了使用效率。
这些积极变化标志着我国在摆脱科学仪器 “卡脖子” 局面上迈出了坚实步伐。政策支持持续发力,国产替代进程加速推进。尽管目前在核心零部件方面仍存在进口风险,但通过加大投资,有望逐步缩小差距。聚光科技承接重大专项,主导 90 余项标准制定,其中包括 4 项 IEC 国际标准。拥有 770 余项专利,申请 1130 余项著作权,并参与 100 余项科研项目。构建了 “4 + X” 布局,涵盖智慧环境、工业、实验室、生命科学等领域。2024 年上半年,全球前 20 大分析仪器企业均来自欧美日,但中国企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。聚光科技营收 12.95 亿元,虽短期内面临压力,但增长趋势不变。预计 2025 - 2027 年,聚光科技营收将分别达到 39.87 亿、45.06 亿、49.51 亿,维持买入评级。当然,风险依然存在,如研发进度不及预期、下游需求出现变数等。但总体而言,我国科学仪器领域前景可期,只要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,终将彻底摆脱对进口的依赖,实现真正的自主可控。
发布于:山东省曼雅配资-配资实盘-线上股票开户-在线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